top of page

【了解你的先天愛情體質,找到好好進補的方向】



 

在心理學中,「依附理論」最常被用來討論愛情體質。幽樹強調,由於我們平常都有能力讓自己回到身心安全的狀態裡。親密關係有時會帶給我們壓力,因此,當生活事件造成壓力大,或是關係出現動盪時,我們才會呈現出自己原始的依附模式(也可以說是打回原形)。


幽樹藉由心靈原形卡的4位內在居民(愛人、隱士、少女、受傷孩童與孤兒孩童),分享依附理論中的4種不同的關係型態。

你可以回想自己在親密關係中遇到壓力大的情況時,比較符合哪一種狀態。





1. 愛人-安全依附。

這個內在居民的內在有較充足的愛,會大方分享對伴侶的在乎。通常在感情關係中遇到挫折時,會想與對方討論,心平氣和一起商量解決方法;在面對衝突跟難題時,可能較有資源能夠與對方攜手穿越挑戰。





2. 隱士-迴避依附。

在面對關係裡的困難時,通常傾向於直接撤退,並非是他不需要親密關係,而是他認為與其承擔經營關係沈重壓力,他寧可默默退回自己的世界。






3. 少女-焦慮依附。

對感情有很深的渴望,卻也易感到不安。在關係發展中,習慣抓住一個人,以證明自己擁有一段關係,但內心卻又對此份關係充滿懷疑,以致需要對方提供保證,但這些保證又無法讓他感到心安。





4. 受傷孩童與孤兒孩童-混亂依附。

一方面渴望關係,另一方面卻又會做出破壞關係的行為,常常在關係裡不斷進退、反覆,讓對方不知道該給予獨處空間又或積極安撫。





特別注意的是,由於依附理論的基礎來自於嬰幼兒時期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,也就是孩子-父母、孩子-祖父母,或是其他身份照顧者等照顧關係,你可以藉著回憶小時候與照顧者的互動,以進行自我覺察;

成年人在親密關係裡表現出來的行為,通常經由社會化,以及意識層面的壓抑與調整,所以你有可能會覺得你的情況與四種關係型態有某些相似,所以依附模式的覺察與檢視,不只是透過你平常在關係裡的互動來決定,還要考慮許多因素。



幽樹常說:「所有你所愛的人,在不同身影下其實擁有同一張臉」。當探究到深處,那些讓我們曾經動心、喜歡或交往過的人們,大致上都有某一種核心本質,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「愛情劇本」,因為我們往往是透過潛意識而非意識來挑選自己的伴侶。


若你發現自己在關係中是一個很容易焦慮的人,你需要願意花更多時間去療癒、陪伴自己。

「當生命經驗整理到一個程度後,即使愛情劇本沒有變化,跟另外一個人的親密關係卻仍然可以往穩定幸福的方向發展!」-幽樹


以上部分文章引用於張義平(幽樹)諮商心理師分享之貼文,詳原文請搜尋「幽樹的療癒客棧」。


bottom of page